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文学与政治的歧途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2)

来源:政治与法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虽然胡风率先撰文提出新的口号引起了论争,但这场论争背后的主要人物是冯雪峰。20世纪70年代胡风还在狱中,因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鲁迅全集》的要

虽然胡风率先撰文提出新的口号引起了论争,但这场论争背后的主要人物是冯雪峰。20世纪70年代胡风还在狱中,因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鲁迅全集》的要求写了一篇《关于三十年代前期和鲁迅有关的二十二条提问》。在涉及到“两个口号”问题时胡风谈到冯雪峰在鲁迅家提到“国防文学”口号问题:

冯雪峰到上海当天我到鲁迅家就见到了,第二天或第三四天在鲁迅三楼后房谈话时,他说“国防文学”口号他觉得不好,从苏联刚回来(?)的潘汉年也觉得不妥当似的,要我另提一个,我就提了这个口号。第二天去时(他暂住鲁迅家),他告诉我,周先生也同意了,叫我写文章反映出去。我当晚就写了这篇文章,第二天拿给他看。第三天见到时,他还给我说,周先生也看了,说可以,叫我给什么地方发表出去。

……提出时,我用的是“人民文学”(因日本用的“大众小说”类似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所以我避免用它),但冯雪峰说我们用惯了,可以改成“大众文学”。其余他都同意,没有讨论,当晚他向鲁迅谈过,鲁迅同意了。第二天见到时他就叫我写文章反映出去。文章,他看过,他也给鲁迅看过,没有改动一个字。后来问题闹大了,周扬、夏衍们组织大围剿,冯雪峰才请鲁迅公开答复徐懋庸,并请鲁迅声明是鲁迅提的,请我写了文章。[2]

胡风的回忆文字说明提出新口号完全是冯雪峰授意,写文章也是得到鲁迅的同意和肯定的。按照胡风的说法,他提出的是“民族解放战斗争的人民文学”,因为当时“一·二八”事变时瞿秋白和冯雪峰写文章时用过这个词。但冯雪峰认为现在强调统一战线,与当时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加上“大众”可以更鲜明地凸显阶级立场,可以作为左翼作家的创作口号提出,这样的解释基本符合鲁迅对左翼文学的观点。在口号的选择上也反映了鲁迅和周扬为代表的两种文学观的差异。因此撇开所谓左联期间各种人事纠纷的因素,他们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左翼文学”的理解和实践有着鲜明的不同立场。

二、鲁迅文学的左翼想象

鲁迅与周扬对关于什么是“左翼文学”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鲁迅主要从反抗压迫和“立人”的立场来看待文学的“启蒙”和“解放”的性质,涉及到文学与民众的关系。反观周扬,他主要从政治需要的角度看待文学,将现实的政治放在首位,文学只是作为政治实践的一种工具,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工具。这与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学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早在日本时期,青年鲁迅选择弃医从文,意在通过文学来拯救处在危机中的民族。鲁迅文学发生的契机无疑来自其独特的文学观。对于鲁迅而言,解决中华民族现代转型的关键是个体的人的精神层面,让民众精神产生“内曜”,精神觉醒,从而振兴当时的中国。

如何振兴促进个体精神的苏生,鲁迅想到文学:“近世文明,无不以科学为术,合理为神,功利为鹄。大势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3]说到底,鲁迅文学始终与国民的启蒙与思想斗争联系在一起。正如胡风所说:“在落后的东方,特别是这落后的中国,启蒙的思想斗争总是在一种‘赶路’的过程上面,刚刚负起先锋的任务,同时也就引出了进一步的新的道路,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战士,得即于现实也针对现实,不能只是急于坐着概念的飞机去抢夺思想锦标的头奖。”[4]作为一位将启蒙作为目标的精神界战士,鲁迅认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契合了当时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潮,即文学的对象是劳苦大众,因此左翼文学运动的核心是“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5]240,并且“无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底一翼,它跟着无产阶级的社会的势力的成长而成长”[5]241。

鲁迅早年的“立人”理想的核心指向乃是为了国人的“新生”和人性的解放,后期对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解丰富了其文学立人实践,“左转”的文学观为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因此从鲁迅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反观“两个口号”论争,其论争的实质并不是单纯的意气之争和领导权之争,而是涉及到鲁迅文学中一种内在精神和某种“不变”的永恒性,并且鲁迅文学这种内在的“文学精神”是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左翼文学相契合的。

早在1933年,瞿秋白首先提出鲁迅的“转变”:“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6]沿着瞿秋白关于鲁迅的“转变”说,值得追问的是,在鲁迅文学行动的不同时期,从早年的文学自觉到中期的小说自觉(《呐喊》《彷徨》时期),再到后期的“杂文自觉”,其间一直贯穿着“不变”的东西或精神基点是什么?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者给出不一样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竹内好的“回心”说。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 网址: http://www.zzyflzz.cn/qikandaodu/2021/0218/582.html



上一篇:论后现代小说与媒介书写*
下一篇:中国当代文艺评论与政治的良性发展

政治与法律投稿 | 政治与法律编辑部| 政治与法律版面费 | 政治与法律论文发表 | 政治与法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政治与法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