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文学与政治的歧途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3)

来源:政治与法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日本的竹内好称之为“回心”:“鲁迅是否在这沉默中抓到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可以叫做回心的那种东西。”[7]竹内好进一步解释,“把文

日本的竹内好称之为“回心”:“鲁迅是否在这沉默中抓到了对他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决定意义,可以叫做回心的那种东西。”[7]竹内好进一步解释,“把文学看作对政治是无力的,这种自觉态度,并非自国民革命之际才有。在我的想象当中,这是在黑暗里决定了他回心的自我形成作用的反复,就像一根贯穿在他一生当中,使他在不停顿的每次脱皮之后都会回归过来的基轴。”[7]209在竹内好看来,这“回心之轴”使鲁迅一生处在政治与文学的交锋之地,“文学者鲁迅”一直在文学的无用与政治的有用之间彷徨。

早在加入左联之前,鲁迅就思考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鲁迅看来,文学在本质上是“无用”的,并不能为政治带来现实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学是“无用”的,“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8]。作为启蒙者鲁迅,文学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行动,鲁迅文学与20世纪启蒙、革命和政治等一起,共同参与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

在参与社会转型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行动与现实的政治发生了复杂的纠葛与关联,在这样的关联中揭示了鲁迅文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鲁迅通过文学启蒙民众,从国民精神的苏生和觉醒视角来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晚年谈到为何做小说,鲁迅仍然强调:“说起‘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需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9]在鲁迅看来,现代文学以启蒙民众和改良社会为其存在的前提,文学即是启蒙的有效方式,也是启蒙的存在基础,启蒙依赖于文学实践,这也是竹内好所提出的“文学者鲁迅无限地生成出启蒙者鲁迅的终极之场”[7]216的真意吧。

三、文学与反抗的政治

“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强调的是立足于“大众”的“反抗奴役”的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10],同时也是反抗黑暗和压迫的文学,昭示着“人”的觉醒。

在早期的文言论文中,鲁迅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11]的主张,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提到“真的人”,在鲁迅看来,人国的建立前提是人的觉醒。因此,从左翼文学视野来看,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从“人的主体性”的视角来谈论的,大众的个体是有着“真的人”的理想身份。正如汪晖所说:“在鲁迅的文化哲学体系中,潜在地存在着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悲剧性的感觉,一种力图从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支配下摆脱出来的挣扎感,一种寻找人的真正归宿的激情”,因此鲁迅的文学寻求的“不是政治与经济的变革,而是人的主体性的建立及其与人类解放的关系”[12]63。左右鲁迅文学观念的不是政治革命和政党意志,而是人的解放。

沿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认为鲁迅在加入左联之前,就赋予了其文学行动一种真正的左翼文化人所应具有的精神理想和文化心态,以及反抗任何形式的奴役的信念和决心。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鲁迅在左联后期所表现出的对周扬为代表的左联领导人的为人和工作作风的反感和厌恶:

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小不如意,就倚势(!)定人罪名,而且重的可怕的橫暴者。

在左联结成的前后,有些所谓革命作家,其实是破落户的漂零子弟。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战斗,而往往不过是将败落家族的妇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坛上。

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13]

从鲁迅和周扬等人的冲突来看,是由于在左联内部(新的革命者)看到了奴役和压迫的文化政治结构,看到了历史的轮回。无论是对奴役与被奴役,压迫与被压迫历史轮回的警惕,还是对进化的信念,鲁迅始终保持了对人的精神的关注,汪晖认为在鲁迅与革命的关系中:“一方面使鲁迅在现实中对一切旧物的外部变革给以认真关注,从而不断地与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政治性发展发生关联,另一方面又使鲁迅不可能舍弃对于‘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思索,因为它涉及了外部物质性变迁所难以变更的东西,也就是‘循环’‘轮回’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12]171不难看出,鲁迅对政治的理解始终是以能否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这样的政治是更接近文学的本质的。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 网址: http://www.zzyflzz.cn/qikandaodu/2021/0218/582.html



上一篇:论后现代小说与媒介书写*
下一篇:中国当代文艺评论与政治的良性发展

政治与法律投稿 | 政治与法律编辑部| 政治与法律版面费 | 政治与法律论文发表 | 政治与法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政治与法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